您的位置: 首页 >柔力球>详细内容

​柔力球之父白榕:把“中国风”运动带向全世界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18-11-27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和着悠扬的乐曲,几百副球拍在空中随意翻滚,彩色小球如磁石一般稳稳地“吸”在拍面上,随之跳跃……9月14日,首届中国晋中国际柔力球交流大会之 “柔力球比赛”在其发源地山西省晋中市如期举行。来自俄罗斯、荷兰、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柔力球爱好者同台竞技。柔力球创始人??48岁的白榕在现场担任评审嘉宾。

柔力球拍外形酷似短柄的羽毛球拍,拍网则被一层柔软的橡胶代替;球形大小如同网球,皮质外表里包裹细沙。它的绝妙之处在于,挥舞起来时,旁观的人看上去,小球像是抵抗了地心引力一般,可以随着球拍在空中上下翻飞而不落地。

1991年,白榕发明了这项颇具中国风的体育项目??太极柔力球。经过20多年的推广,太极柔力球已经从中国走向了世界。

9月11日,记者探访了仍在晋中执教的柔力球之父白榕。

“种豆得瓜”的创始经历

在晋中卫校的家属院,大老远就看见白榕从楼门里迎出来:一身朴素的运动服、谦和的笑容,意料之外的是,作为体育老师的他,却谈吐儒雅,甚至家里的装潢也透着股浓浓的中国古韵。

谈起柔力球的创始经历,白榕告诉记者,这完全得益于父母对自己的熏陶。生于教师之家的他,自小便对中国的传统思想耳濡目染。打记事起,他的耳朵里便有了“关关雎鸠”、“易以道阴阳”,中国古代思想精髓深刻地印在了白榕脑子里。

1984年,白榕于山西大学体育系毕业,回到晋中市榆次区,在卫校当起了一名体育老师,主抓篮球教学。或许是年龄相仿,白榕很快成了学校里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。

1989年,白榕响应几个“志同道合”的学生,用课余的时间组建了一个拳击训练小组。为了方便,他把吃、住都搬进了学校,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教学中。

拳击训练负荷较大,对于新入门的队员来说,一场下来,往往伤痕累累。怎么能既“玩”了拳击,又让学生少受伤?科班出身的白榕动起了脑筋。

他把废弃的拳击手套大卸八块,发现令队员们鼻青脸肿的“凶手”是手套的内部填充物??鬃毛。白榕想,“要是有一种带缓冲功能的手套就好了。”

器材室里废弃的排球胆激发了白榕的灵感。他把球胆充气、注水后放进了拳击手套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就在这种缓冲手套的探索研制过程中,白榕发现这注水的小球易抛易接,动作连贯起来平缓柔和,和打太极拳异曲同工。他警觉地想到,这正是由于重力和牵引力相互摩擦的结果。

“打水球”成了白榕和队员们热衷的课余游戏。一次,为了接住学生向自己抛来的水球,白榕随手举起手头的洗脸盆,球稳稳地落在了盆里。

时间一长,他发现“如果给脸盆装个长柄,抛接的动作或许会更平稳连贯”。宿舍的炒菜锅成了他的最佳选择。

果然,炒锅与脸盆相比,挥洒起来轻松很多。可好动脑筋的白榕又发现,“炒锅单面的凹面不能接打对手反方向的来球。”他左思右想,这次在羽毛球拍上做了文章。他给破了网的羽毛球拍蒙上了一层橡胶,“解决了双面接打的大问题!”白榕至今说起来依旧对这一“创造”引以为傲。这就是柔力球拍的最初原型。

随着天气一天比一天冷,白榕又发现注进球胆的水慢慢结了冰,扔在地上失去了弹力。他尝试着把球胆内的填充物换为细沙,没想到手感比之前的水和气更好。这一“革命性”的改良也被一直延用至今。

白榕在太极“以静制动,以柔克刚”和体育基础力学两者之间找到了完美的结合点,柔力球由此诞生。

又经过两年时间的不断实践和摸索,1991年,白榕正式完成了“太极娱乐球”(后更名“太极柔力球”)和“球拍”两项专利的设计,并获得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。那一年,白榕只有27岁。

“青春、时间、精力全在这儿!”

手握特制球拍,迎球出球,弧形上下翻飞,随球起舞。白榕向记者示范太极柔力球的基本动作,钟摆、绕球转身、抛球……轻柔飘逸,很有太极刚柔并济的味道。拍子在他手里任由各个角度随意翻滚,黄色的小球却稳稳当当地落在拍面上。

白榕笑称自己“年近半百”,可看他挥动球拍,竟全然不觉。

专利申请之初,搞体育出身的白榕对申请所需的文字表达“一概不知,记不清多少次被退了回来!”为了呈现一份尽可能详尽的申请,白榕在工作之余,向专业人士请教,从专业术语到规范格式,他坚持亲力亲为。反复修改多次,申请顺利通过。

拿到专利,年轻的白榕并没有来得及“自我陶醉”。相反,他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了柔力球上。除了正常的教学任务,他开始了艰难的一段推广经历。

“一个新事物,没有看到你的好,让人接受很难。”白榕坦言,“打一次也许人们会喜欢上,可连打的机会都没有,没人会知道还有一个柔力球!”

白榕首先联系到了厂家,定制柔力球器具。可对方却担心“没有市场”,不愿冒险,白榕因此吃了闭门羹。一家不行,他跑去下一家,一次不行,他三次五次上门。终于,在他的软磨硬泡下,浙江一商家愿意“试一试”。

拿着器具,白榕又开始四处“找学生”。怕影响给学生上课,他把一周的课时排在一起,挤出时间去全国各地做培训。逢年过节,妻子见不到人。打电话催,每次都被他搪塞。“后来索性不打了,她说习惯了。”白榕满脸愧疚地回忆。

如今回想起这20多年的推广经历,白榕用了一句“不冤枉”。他说,“柔力球像是我的孩子,我甘愿把青春、时间、精力全放在这儿了!”

“中国风”运动国外受欢迎

打柔力球时,由于肘、肩和脊柱及各个关节附近的肌肉、肌腱、韧带,都会在运动中得到牵拉和伸展,因此,身体的灵敏性、柔韧性和准确性都会相应提高。除此之外,柔力球也把中国太极阴阳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。白榕坐在对面的沙发侃侃而谈,“道即是圆、中正平舒、以静制动”,这些正是柔力球的文化内涵。

经过多年的推广普及,太极柔力球运动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运动项目体系,赛事规则也更显成熟。清晨的公园、社区活动、各类体育和文化比赛中都能看到太极柔力球的身影。据不完全的统计,目前全国已有27个省市自治区数以百万计的人参与其中。国家体育局社会体育中心、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也在全国范围内组织、推广柔力球。在一些高校,如北京体育大学、香港浸会大学、华中师范大学、山西财经大学等学校,也都将柔力球列为正式课程或选修课课程。更有一些学员根据不同的音乐,将太极拳中的身法和柔力球的摆、翻、绕、旋进一步相融合,创编了柔力球太极套路。

如今美国、日本、澳大利亚、韩国、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,超过2000万人都在打柔力球;意大利、荷兰等国在青岛建立了培训基地,每年派人来中国接受培训;2006年,北京成功举办国际邀请赛;日本和匈牙利也已经成立太极柔力球协会,这些无不在告诉世人:“中国风”柔力球很受欢迎。

多年对外国学员培训的经验告诉白榕,吸引外国朋友的,除了柔力球本身的趣味性,更多的是“中正中庸”的打法。与拳击、举重,或是时下新兴的跑酷等一些力量型的运动相比,太极柔力球不讲究急功近利,而是要求柔和、全面。“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写照,做事不讲求一时得失。”白榕说,“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困难,善于用‘反’常常是成功的关键。”他津津乐道地为记者讲解起来,“反”的技巧就是“圆”的艺术,要以退为进、以柔克刚,和谐圆满地解决事情,这也是中国“礼让、谦逊”的大国风范。很多外国学员知道中国太极,但并不了解它。太极柔力球正是太极思想的一种可观、可感的体现,是一种看得见、摸得着的中国文化。“正如篮球把‘美国精神’传到世界,太极柔力球把‘中国风’带到了世界的舞台,也将中国文化带到了世界舞台。”白榕说。(山西晚报)